广东与上海的百年文学情缘

 2025-11-10     书刊印刷
产品详情

  10月18日,作为第二十四届我国上海世界艺术节重磅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文明周”正式开幕,可谓粤沪两地文明沟通史上第一次“文明航母”级的隆重启航。

  长久以来,作为我国近现代以来的经济、文明重镇,粤沪两地的文学沟通非常频频,可谓一部交织着年代浪潮、文人迁徙与风格互鉴的生动史诗。

  时刻拨回1896年。那年,广东人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兴办了《时务报》。梁启超在报纸上宣布《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系统阐述维新建议,创始了别出心裁的“时务文体” ,企图经过思维启蒙,唤醒更多的知识分子与一般民众。

  后来,梁启超又发起了“诗界革新”“文界革新”“小说界革新”,建议经过革新传统文学方式推进社会改革。这三场革新的主阵地就在上海,对后世文学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来自广东佛山的吴趼人(笔名为“我佛山人”),正是在上海迎来了小说创造的高峰期。他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杂志上宣布著作,先后写出了《痛史》《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等小说。其间,《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杰出的方位,胡适因而对吴趼人点评极高,曾说“故鄙意认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四书,今人惟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

  这一时期的上海,凭仗其租界的特别环境和兴旺的印刷出书业,为具有前瞻认识的岭南文人供给了施展抱负的宽广舞台。而广东,也以敞开之姿拥抱来自上海的报刊。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兴办《青年杂志》,然后更名为《新青年》。到了1921年,因为《新青年》杂志社出售《阶级斗争》《到自在之路》等书本画报,杂志社被强制封闭,《新青年》第8卷第6号的悉数稿件也遭到没收。

  这一时期,陈独秀恰好在广州逗留,他提出将《新青年》移师南粤。在不懈的尽力下,第8卷第6号《新青年》总算在广州面世,开端了它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在直至1926年停刊的5年多时刻里,《新青年》屡次在广州出书。可以说,广州保留了《新青年》的革新火种,为推进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文学中心,广东籍作家在其间占有了极端显赫的方位,他们渐渐的变成为左翼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坚力量,形成了壮丽的文学现象。

  1930年3月2日,我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举办了建立大会。会上选举了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田汉、 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在这7个人之中,洪灵菲来自潮州,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此次建立大会的40余名代表中,广东籍作家占了近10个座位。除了洪灵菲,还有丘东平、戴万平、冯铿、陈残云、阮章竞、柯伯年、冯乃超、蒲风等。

  这些作家在上海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以洪灵菲为例,1927年,25岁的他逃亡香港、新加坡等地,并于当年冬季抵达上海。他再接再励地和戴平万、林伯修等作家安排了革新文学集体“咱们社”,又经过大学时的教师郁达夫,结识了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太阳社”成员,交游日益广泛。

  洪灵菲只用了短短一个半月的时刻,就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逃亡》。这部著作获得了郁达夫的喜爱,他不仅为这部著作作序,还特地向上海现代书局负责人卢芳引荐了书稿。

  《逃亡》在上海出书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一带销路甚佳。所以,洪灵菲凭仗文学才调,在上海站稳脚跟,迎来了文学创造的鼎盛时期。

  据统计,从1927年至1930年,他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除了《逃亡》《前哨》《改变》等小说,还有很多的诗篇、散文、文学评论。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我的幼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等外国文学著作,也正是经过他的翻译,走入了更多读者的视界。

  本籍广东鹤山,出生于上海的儿童文学权威任溶溶,九十多岁时,他写下《我也有过小时分》回想自己的幼年日子,特地记载下在广州日子时的风趣见识。可以说,岭南文明与海派文明一起滋养着他。

  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便投身于儿童文学创造,曾创造出《没头脑和不高兴》,翻译了妇孺皆知的《安徒生神话》《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等很多著作。2020年10月,首届任溶溶童书节在江门拉开序幕,这场为了推行少儿阅览而安排的活动,至今已坚持举办了六届。

  现在,粤沪文学沟通与协作更上新台阶。本年6月,粤沪文学协作沟通座谈会在江门开平举办。在这次座谈会中,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与江门市委宣传部一起签定了《粤沪网络文学共建暨江门侨乡新群众文艺开展协作结构协议》。三方将在网络文学异地创造、作家训练沟通、网络文学出海等方面做深度协作。据了解,这是粤沪两地网络文学界签定的首个协作协议,这也代表着,广东与上海在文学范畴将进行更多的协作与探究,书写出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