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额超可口可乐、麦当劳!全球超级零售商的自有品牌 如何成为“大牌”

 2025-11-14     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

  自有品牌已成为国内零售行业的“标配”。从传统商超到新零售玩家,从硬折扣社区超市到零食量贩店,无一不在场上。《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显示:平均每家零售商每年新开发的自有品牌产品数,从2022年的83支,增长到2024年的142支。[1]

  根据《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中位数为10%,近六成零售商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10%及以下。同时,自有品牌的口碑也有待改善,部分花了钱的人自有品牌任旧存在“知名度不高”“质量良莠不齐”“不太注重包装”等印象。[1]

  相比之下,各大海外零售渠道推出的自有品牌,在经过几十年的市场“洗礼”后,已走出“大牌平替”的原始设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大牌”。

  营收规模方面,这些自有品牌已能独当一面,甚至与不少知名品牌相比也毫不逊色。依据市场研究公司Numerator对美国市场的调研,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12个月内,Trader Joes和奥乐齐的自有品牌销售量,占到其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三,Costco、山姆会员店、沃尔玛、Kroger等超市则在25%以上。[2]

  海外花了钱的人自有品牌“买买买”的热情,也在逐步的提升。他们在自有品牌的支出,甚至比各大超市都能买到的全国性品牌增长得更快。

  根据PLMA(自有品牌制造商协会)的报告,2024年美国自有品牌销售总额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达到27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9%,而全国性品牌同比只增长了1%。2024年,美国消费者每购买四件食品和非食品杂货,就有一件是自有品牌产品。[5]

  自然,自有品牌走向“大牌”,除了营收规模、销售额等数据性指标外,品牌力、视觉符号、消费者认知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4)》指出:我国自有品牌将向3.0进化,自有品牌3.0的核心是品牌力。[6]而自有品牌表现突出的海外零售商,往往都注重品牌力的建设,有明确的产品主张、鲜明的视觉符号,不仅突出性价比,也向品质和创新要增长。

  家乐福全球品牌形象总监Tatiana Ryfer,曾在FBIF2025演讲时提到:“品牌叙事的基础,是将战略和创意简报转化为顾客能理解、可以感觉到的故事。”[7]

  FBIF以全球零售250强的自有品牌为主要调研对象,选取了其中在品牌力构建方面有亮点、且能被消费者感知的案例,主要从logo设计、命名策略、产品定位等角度,提炼出了几条将自有品牌塑造成“大牌”的方法论。

  尼尔森IQ《商超自有品牌洞察》显示,国内花了钱的人自有品牌、厂商品牌的期待,仍然有明显的“错位”。对于厂商品牌,消费者追求更高级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特定功能,但说到自有品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超高的性价比与基础需求满足。[8]

  然而,海外市场的自有品牌们,早已不满足于“基础款”。要体现高端,就不能直接说高端,零售商们选择用更克制的包装、更精致的细节来定调。

  澳大利亚第二大零售商Coles旗下的高端自有品牌“Coles Finest”,被Coles称为“最精致的系列”,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高端自有品牌系列。[9]

  这个系列的主品牌标识由三部分所组成:一枚写着“Experience the Difference(体验不一样)”的银色印章、Coles的标志,以及“Finest”的文字标识。在Coles看来,这些特征就是Coles Finest的“核心品牌资产”。

  印章里的文字以及指南针的形状,暗示着品牌的定位:从世界各地精选产品。2024财年,Coles的收入增长了3.2%,其中Coles Finest的表现尤其亮眼,销售额增长20.4%。[10]

  德国第二大零售商REWE的高端自有品牌“Feine Welt” ,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主打异域风情、卓越工艺、悠久家族传统。

  与之呼应,logo呈现出类似烫金的效果,周身被小图标围绕,如代表海洋文明的美人鱼、象征热带产地的棕榈树。而在官网,REWE还介绍了意大利布拉塔奶酪、巴西香豆等产品背后的故事,为这个系列又增添了附加价值。

  2010年,“Feine Welt”拿下“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iF Design Award的金奖,获奖理由重点提到了logo的设计:“整个视觉的核心是REWE Feine Welt的logo——它由象征‘异域风情、美食与愉悦’的闪耀金色符号组合而成,中间则保留了REWE的品牌标识。”

  沃尔玛的自有品牌“Sams Choice”,推出于1991年,以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的名字命名,是沃尔玛核心自有品牌体系中的高端线。它的logo类似信封的火漆印章,而logo里的“Sams”像是用马克笔手写。

  除了徽章式,手写感的复古花体字logo也在高端的自有品牌中较为常见,如H-E-B的“Central Market”、奥乐齐美国的“Specially Selected”。

  法国第一零售巨头E.Leclerc的高端自有品牌“LOrigine Du Goût”,包装底色是清一色的黑,但更引人瞩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央、仿佛静物摄影的食材特写。

  “LOrigine Du Goût”在法语里的意思是“风味之源”,而这个系列的包装也在设计师的手中返璞归真,设计团队Notchup这样形容他们的设计理念:“我们回归了本源,回到最本质的东西。每一款产品都以最朴素、未经修饰的状态呈现——不加装饰,不做额外叠加,只展现它天然本有的美。”2018年,该设计获得了“包装界的奥斯卡”Pentawards金奖。

  Pentawards在《2024-2025包装趋势报告》里提到过类似的设计风格——“Solo Symbolics(独幅视觉)”。这种风格将一切精简,聚焦于一个品牌标识元素,起到“清晰胜于混乱”的效果。[11]

  意大利第三大零售巨头Esselunga,也懂得克制的道理。它的高端自有品牌“ESSELUNGA TOP”,采用了以白色为主的包装,蓝色的主标识醒目,复古感的插画则起到一个造型上的作用,整体留白较多,使信息层次更加清晰,突出主标识与产品要素,也让视觉焦点更集中。

  提供平价的日常刚需产品,仍然是自有品牌的核心价值。但平价并不代表低端,而零售商们要做的,是通过包装,让它们看起来不廉价,同时又能吸引消费的人的兴趣。

  如果要在REWE买到最低价格的商品,那就选择自有品牌“ja!”没错了。“ja”推出于1982年,在德国的知名度达到92%,是德国最知名的自有品牌。[12]

  “ja”是德语的常用词,意为“是的、好的”,方便消费者记忆。这个系列的包装,最有标识度的就是它的logo:蓝底搭配白色粗体字,末尾加上感叹号,仿佛自带语气。同时,REWE也在官网强调,“ja”的质量不差,从2021年以来,“ja!”的许多产品已接受超过10万名顾客的测试,平均评分高达4.5星(满分5星)。

  REWE表示,这个品牌名,本身就是一种承诺,即“是的,质量好,价格也好”,让我们消费者也忍不住说一句“ja!”。

  德国最大连锁超市EDEKA的自有品牌“GUT&GÜNSTIG”(直译为“好和便宜”),最有辨识度的是左上角的红色标志。EDEKA说,这是一个“微笑”的标志,代表着GUT&GÜNSTIG始终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好心情。

  同时,设计师们也喜欢整些花活,根据不同品类的特点,在包装上放些符合情境的搞怪插画。

  智利大型零售集团Cencosud的自有品牌“Cuisine&Co”,2023年获评智利“Best Branding Awards”的“最佳新品牌”奖项。Cencosud认为,“Cuisine&Co”旗下的各个产品线,不仅是“子品牌”,还是具备完整自我个性的品牌。

  所以,他们在统一logo的同时,给不同产品线“穿上不同的衣服”,让包装成为品牌的“代言人”,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直接与花了钱的人线.颜色够醒目,才能更吸睛

  芬兰最大零售企业S集团旗下的平价品牌“Rainbow”,虽然主打的是基础款,但设计并不敷衍,不仅名为“彩虹”,连包装也是明快的彩色。

  沃尔玛2024年推出的自有品牌“bettergoods”,面向更年轻的消费者,定位在潮流、创新,但依然平价,70%的商品的价值在5美元以下。与“Rainbow”相似,这个系列采用了大面积的、色彩明快的纯色背景。截至今年6月,“bettergoods”推出仅一年多,销售额已接近5亿美元。[13]

  加拿大第一零售商Loblaw Companies的低价自有品牌“No Name”,是加拿大最大的品牌之一,在零售行业的地位相当于咖啡界的Tim Hortons。[14]黄色包装和黑色Helvetica字体,是它的标志性特点。这种扎眼的黄色,让加拿大网友也忍不住吐槽,“比《芝麻街》的角色Big Bird还要黄”。

  无论是地铁广告、超市海报还是社会化媒体的宣传片,Loblaw Companies在营销“No Name”时,也喜欢用上满屏的黄色。“No Name”打的平面广告,标语像它的产品一样直来直往,提醒消费者买到就是赚到。而“No Name”的广告片,风格像抽象的短视频,如果放在国内,评论区的热评可能会是“害我莫名其妙笑了一下”。

  当自有品牌不断扩张,SKU自然而然会延伸至更多品类。Coles官网列出的自有品牌超过50个,其中32个自有品牌涉及餐饮领域。Costco的“Kirkland Signature”,到2022年已经覆盖14个品类、超过350种产品。[4]

  有机食品是海外市场的热门品类,提到“有机”,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一种颜色——绿色。

  事实上,不少有机自有品牌,确实会让包装带点绿,并用“BIO”(意为“有机”)命名,比如Kaufland的“K-BIO”、E.Leclerc的“Bio Village”、EDEKA的“Bio”,消费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品类,但也仅限于此。也有一些零售商的品牌,在满足了品类信息传达的同时,让产品更有设计感。

  美国零售巨头Ingles Markets的有机自有品牌“Harvest Farms”,则是把“有机感”放在logo上表达。这个logo的样式类似复古的邮票,周身带有齿孔边框,中间是一幅谷仓与农田的手绘风格插画,在包装上有强烈的存在感。虽然产品的底色并不统一,也没有像套模板那样突出绿色元素,整体观感仍然和谐,且有辨识度。

  素食、无乳糖、无麸质、无特定过敏原等,是海外市场的热门需求,也催生出了很多自有品牌。一些零售商在给这些自有品牌命名时,会直接带上“Veggie(素食)”之类的关键词,不能说有错,但也较为中规中矩。

  番茄是常见的农作物,在哪里都可以买到。但如果有品牌告诉你,他们的番茄是跨越了2.8万公里之后从120多个番茄品种里选出的3个品种,不用任何杀虫剂,可以完美还原童年的味道,像小时候奶奶家的花园刚摘下来的一样,你会不会有立刻下单的欲望?

  《情感化设计》作者唐纳德·A·诺曼,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其中,反思层关注的是产品给人的感受、人的自我认同,受文化、经历、知识等因素影响。而“地域感”的包装设计,往往可以唤醒某种文化记忆,让我们消费者与产品建立情感上的链接。

  E.Leclerc的自有品牌“Nos Régions ont du Talent”(直译为“我们的地区很有才”),主打平价的法国地方特色食品,平均售价低于全国性或者地方性品牌。从这个自卖自夸的名字就能够准确的看出,E.Leclerc对法国“土特产”的重视。

  S集团旗下也有一个主打芬兰食品的自有品牌“Kotimaista”(直译为“本土的”),“Kotimaista”坚持“三重本土原则”——产品在芬兰生产,原料来自芬兰本土,在芬兰本土拥有的商店销售。“Kotimaista”的主色与芬兰国旗类似,是冷色调的蓝,包装上还有“HyvääSuomesta” 或“Sirkkalehti” 的认证标志。

  如果说扎根本土的自有品牌让本国消费者觉得亲切,那些主打异域风味的自有品牌,则呈现出另一种氛围感——无论对本地人还是对原产国的消费者来说,它们的产品都带着些许类似“左宗棠鸡”的异国气息。

  这种跨文化的产品风格,也是Trader Joes自有品牌的差异所在。市场研究公司210 Analytics创始人Anne-Marie Roerink这样评价Trader Joes:“通过推出单人份、定价合理、主打全球美食的菜肴,Trader Joe’s降低了消费者尝试新风味的门槛,成为了他们熟悉全球美食的门户。”[21]

  德国零售巨头Lidl,基于各国料理开发了一个个自有品牌,包括亚洲系列Vitasia、法国系列Duc De Coeur、希腊系列Eridanous、意大利系列Italiamo、拉丁美洲系列El Tequito、西班牙系列Sol&Mar、中东系列1001 delights等。消费者通过看名字和包装,就能识别是什么地区的风味。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品牌只能依靠包装本身来传达产品的价值和差异点,这对于自有品牌和厂商品牌来说都成立。

  家乐福全球品牌形象总监Tatiana Ryfer在FBIF2025演讲时,提到了一个自有品牌的设计要点:“自有品牌不仅仅在视觉设计层面与全国性品牌竞争,更要打造整体的、系统的品牌感知体验”。[7]

  被称为“穷鬼超市”的奥乐齐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更像一家走精致路线的中高端超市。但情况在2023年有了转变,奥乐齐中国打出“好品质,够低价”的新口号,并在同年10月开始推出主打性价比的“超值”系列,覆盖了刚需、高频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某一些程度上,“超值”系列的设计语言,就是奥乐齐硬折扣定位的外显。

  同样是走简洁路线,高端连锁超市Waitrose旗下的入门级自有品牌“Essential Waitrose”,却给了消费者一种不同的观感——它突出的是品质与不失高端。品牌背后的创意团队“Equator”解释,简洁直观的产品摄影与醒目的字体排版作为核心的设计语言,让Essential Waitrose系列有了视觉上的冲击力。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将人类的思维归纳为两大思考模式:“系统一”快速、直觉且情绪化,“系统二”较慢、较具计划性且更需要逻辑。

  在FBIF2024包装创新分论坛,消费者行为研究公司Behaviorally分享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面对货架上的快消品和饮料,人们会使用“系统一”,通过快速扫视货架,排除掉不需要的信息。消费者扫视包装的时间通常少于1秒钟,并在3到5秒内做出购买决定,80%的SKU在货架上是不会被注意到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