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中心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主办的“何故我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扬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书坊乡,以镜头为笔,聚集书坊共同的建本文明(建本又称“建安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两宋时期,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成为其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敞开了一场跨过千年的文明之旅,发掘这座书香小镇背面包含的深沉我国才智与文明底蕴。
福建省南平建阳书坊乡康宁古街,曾以雕版印刷闻名于世。鼎盛时期,康宁古街两边刻书坊、商号树立,是古代我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我国刻书业前史悠远持久,《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书本都曾在书坊刻印上市,曾有过门庭若市、贩子富贵的现象。
在建本动态蜡像馆,一百余尊绘声绘色的动态蜡像生动复原了备板、写样、校准、刻板、印刷、装帧等雕版印刷六大工艺流程,采风团感同身受,惊叹于古人的才智与匠心。在建本文明展现馆,市级建本非遗传承人黄行忠和夏仔勇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了建本的前史渊源、制造流程与工艺以及代代相传的匠心故事。
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行忠告知红星新闻记者,书坊的书有图,通俗易懂。其时建本发行量占到国内的65%。在宋代书坊乡有380多家从事雕版职业,现在能整理出姓名的就有100多家堂号。
黄行忠介绍,建本雕版所用的资料是当地所产的野山梨木,所用的纸张是用小金竹、麻竹制造的玉扣纸,所用的墨是松烟墨,也是闽北山区特有的墨,再加上本地所产的糯米、山茶油、砒霜叶、香叶等质料,做出的书能够防腐防虫,保存年代久远。书坊的书有防伪标志,有刊号,有堂号。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国内外古籍保藏爱好者,来康宁古街寻觅了解的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