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空转、工价内卷书刊印厂也遇“大考”

 2025-07-11     笔记本印刷
产品详情

  今年以来,陆续有印刷行业从业者向记者反映,受上游图书市场持续低迷的连带影响,不少书刊印刷企业营收持续下降、亏损加剧。一些与出版机构长期开展合作的印厂出现机器空转、大批降薪裁员等情况。

  产能过剩、订单量锐减、低价竞争、利润空间被挤压……站在出版产业下游的书刊印刷业,正在经历一场与出版业出奇相似的困局。

  2024年36家A股印刷包装上市公司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行业整体呈现“增收不增利”的态势。这一些企业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1232.87亿元,同比微增0.37%;但总利润仅36.77亿元,同比大幅度地下跌49.84%。其中,14家企业营收同比下降,9家出现亏损,反映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明显减弱。印刷包装应用于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复合产业布局下尚且经营艰难,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其生存空间正被进一步挤压。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书刊印刷行业第一次面对生存困境了,但在上一轮的困局中,图书业务成为这一些企业化解困境的重要出路。多年以前,不少书刊印刷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利润支柱是期刊印刷,相比黑白印刷的图书订单,那时的彩印期刊能为印刷公司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但随着期刊市场的没落,街头巷尾的报刊亭难寻踪影,这些书刊印刷企业只能将重心陆续转至图书印刷。

  而在此轮危机下,图书印刷业务似乎再难成为这些印企的避风港。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通”)作为A股市场期刊印刷业务占比最高的上市企业之一,虽然已布局出版印刷、包装印刷和科技教育三大业务板块,但传统出版印刷业务的萎缩依然给这家公司能够带来不小的冲击。2024年,盛通营业收入总额达20.45亿元,净亏损1.92亿元,利润暴跌4771.21%。财报显示,在盛通的主要经营业务中,出版印刷占比68.04%,2024年营业收入达13.91亿元,同比下降17.62%,在所有业务分类中跌幅最大。对于利润的暴跌,盛通财报中解释为主要受教育板块计提商誉减值影响,这也某些特定的程度体现出盛通所处经营环境的不稳定,商业竞争激烈。2025年第一季度,盛通的营业收入进一步下降,净利润亏损997.38万元。

  盛通的危机并非个例。河北一家主要承接北京几家大型出版社书刊印刷业务的印刷公司业务员表示:“压力传导非常快。这两年短视频、直播兴起,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客观上都抢占了图书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市场,不少中小体量的书刊印刷厂利润大幅度地下跌,企业经营十分艰难。但凡基础薄弱的小企业,都很难活下去。”

  有从业人员断言,2025年书刊印刷行业会比2024年更难。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游图书市场持续下行、教辅图书需求下降等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不断下传至产业链下游,书刊印刷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恐怕要比期刊没落的时候更为严峻——熟悉的业务领域已经找不到新的避风港了。

  市场空间狭小、上游需求萎缩、同质化竞争加剧、传统增长模式逐渐失灵……种种困境下,面对机器空置、停工的严峻风险,有些印刷企业为了招揽订单,选择降价,试图以价格上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取更多的业务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

  然而,行业内的每个参与者都难以独善其身,一旦有企业开启“破价”先例,就会引发连锁性的恶性循环。近两年间,无论主动调整还是被动应对,书刊印刷企业与出版机构的结算价格普遍下挫20%—30%,更有甚者降价幅度达50%。

  据印刷业资深观察者透露,印刷行业平均毛利率大概在5%,书刊印刷业务的毛利率还要更低。再加上近几年,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纸张、油墨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力成本也不断攀升,这场以自救为目的的价格战,反而进一步压缩了印刷企业的利润空间。

  几家不具名的中小型印刷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出版社不断压价,若不同意降价,订单立刻转向其他厂,所以只能硬着头皮接,但每单都在亏钱。

  当出版进入低毛利率周期,出版机构难以消化的经营压力必然向产业链下游转嫁。面对出版社单方面压价,印刷企业几无议价能力——这种不对等的产业关系,恰似当年电子商务平台与出版机构博弈的翻版,只是如今出版机构角色反转,成为产业链中的强势方。

  价格战下,没有赢家。总的来看,低价竞争并未给书刊印刷公司能够带来转机,反而加剧了行业的恶性竞争。行业观察者表示:在极端的低价竞争模式下,未来2—3年或将有更多中小印刷企业被迫退出书刊印刷市场,而幸存企业也面临两难抉择——坚守书刊印刷就要承受长期微利甚至负利,转型则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2025年初,山东某图书印刷企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求并购”的公告。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家仍在盈利的企业,其创始人却在公告中表示“岁数大了,干不动了”——这番表态,恰似当前印刷行业整体困局的一个真实缩影,折射出从业者面对行业变革时的普遍彷徨。

  当图书市场持续低迷、出版机构为求自保收紧印量、压缩成本时,处于下游的印刷企业便成为这场连锁反应中最直接的承压者。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全国图书总印数便开始年年在下降,2023年虽短暂回升至124.97亿册,但2024年图书总印数同比下降5.58%,降至118亿册。

  出版机构也普遍反映,过去一年,无论是首印还是加印都越发谨慎,“现在首印3000册的选题,放在3年前可能都是5000册起印”,某社科出版机构发行业务负责人感慨,出版机构调整了库存考核方式,库存在编辑考核指标中所占权重慢慢的变大,编辑参与印量决策时就越发保守。双又文化创始人张维军此前接受《出版人》采访时也曾表示,双又文化开始慢慢地减少图书的首印量,“以往我们的首印量通常为6000至8000册,而现今可能仅为3000至5000册。并且2024年我们出的新书一本都没有加印”。

  当销售端难以突破时,“降本”就成了出版机构维持利润的重要手段,印刷环节往往成为成本优化的首要目标。

  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图书生产量同比增长1.48%的情况下,印装费成本同比降低10.57%;时代出版集团2024年教辅教材出版业务的印刷成本降低3.72%,一般图书出版业务印刷成本降低15.52%。某在京大众出版社去年还重新整合了合作的印刷企业:“一些规模和服务的品质没有优势、价格也没优势的厂子就不再合作了,去年出版社合作的印刷企业减少了40%左右。”该社相关业务负责人还表示,过去两年,出版社把印刷企业工价压低了两成以上,“领导觉得还没压到位。”

  一家专业书刊印刷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以往胶版印刷的订单都是5000册起印,过去两年慢慢减少至3000册,现在一些出版机构的单次印量已经降到1000册。同时,受出生率、学龄人口下降和地区教辅征订政策影响,图书市场最大的两个品类——少儿和教辅图书的订单量也在显而易见地下降。目前印刷企业整体的订单量几乎降到了2023年的一半。

  北方某印务公司负责的人介绍,2024年该公司订单量较以往下滑18%,尤其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出版社业务需求出现明显萎缩,民营教辅类图书公司的订单量下降最明显,“主要是走零售端的教辅图书需求减少,可能是‘双减’等一系列教育有关政策影响下,家长和相关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对教辅需求量下滑导致的”。

  让一些民营书刊印刷企业难上加难的是,在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出版集团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下属印刷企业的业务量,优先将旗下出版社订单交由下属印刷企业完成,进一步收缩外部订单。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2024年财报中能够准确的看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与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凤凰通达印刷有限公司、江苏凤凰盐城印刷有限公司和江苏凤凰扬州鑫华印刷有限公司4个关联方在本期交易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长金额在353.6万元—2683.9万元之间。

  北京某书刊印刷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出版印刷过去一直处在高产能状态,现在产品积压严重,图书库存问题凸显,未来那些非长销老书的加印订单会慢慢的少,“由于订单量不足,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机器空转带来的损耗,印刷企业不得不停工停产。胶版印刷车间经常一停就是好几天,数码印刷近几年订单量增长,相对好一些,但停工半天、一天也并不罕见”。

  当这股来自出版行业的寒流在印刷行业掀起了寒潮,大型印企尚能凭借多元业务与规模优势稳住阵脚,但依靠零散订单生存的中小型书刊印刷企业则不得不自谋出路。

  “现在书刊印刷业务对印刷企业造成的缺口不只在订单量、营收和利润方面,现金流也成为印刷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出版社的订单付款周期一般是半年,而我们和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最多是三个月,这中间的结款压力对印刷企业来说非常大。”在采访过程中,某印刷企业负责人多次表示,书刊印刷行业当下最大的困境就是和出版产业绑定得过于紧密。一些印刷企业正在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增加社会订单的比例来弥补营收空白,缓解现金流困难。该印刷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相比出版社的订单,社会订单最大的优势是不压账,大多数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但社会订单的发货周期更短,这对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要求更高,一些印刷企业在社会订单方面,已经做到24小时双班生产,3000册印量仅需8小时就能够交付。

  当出版社日趋保守的印量不再适配需要支付“开机费”的传统胶版印刷模式,按需印刷或许能成为印刷企业和出版机构共同化被动为主动的路径之一。2024年,中信出版集团重点推进数码按需印刷技术应用,实现30%重点图书的数字化印刷替代;科学出版社2024年的图书印装生产超过8万印次,其中数码印刷占比超过90%,今年数码印刷占比还会促进扩大。这种“即需即印、低库存”的模式,直击出版机构滞销积压的痛点,也为印厂开辟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但数码印刷的单价相比胶版印刷依然高出不少,虎彩、盛通等印刷企业斥巨资引进高速喷墨设备,试图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数码印刷较高的印制成本。

  此外,还有一些印刷企业试图技术突围。有些传统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开始承接手账本、艺术画册等高的附加价值订单;有些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升级包装印刷设备,但有印刷行业人士坦白说:“书刊印刷的技术积淀很难直接迁移,人才、渠道、设备、标准全是新课题。”

  无论是押注数码印刷,还是艰难跨界转型,都是书刊印刷企业面对来自产业链上游危机的求生反应。或许只有在这条产业链上下游携手打破“低价—降质”的死循环时,弥漫在全产业链的寒意才有机会消散。